是否因為我們太過介入別人的生活,最後卻不知道如何過自己的生活?

simone rocha_S2018.png
 


最近我一直感到很焦慮,我試過一些方法:

  • 早睡早起:真正意義上的早睡早起,我12點上床,7點起床,我多了一些工作時間,但並沒有改善問題。
  • 吃一桶冰淇淋:看到背後的熱量標示又更焦慮了。
  • 買東西:很糟糕,千萬別這樣做,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  • 運動:稍微有用,但只是暫時的。
  • 放自己一天假什麼都不做:滿腦子都是工作的事,才開始耍廢兩個小時就決定回去畫圖。
  • 還有其他像是看書、看電影等等都無法緩解。

直到週一上完課後,我獨自在工作室待到非常晚才回家,為了趕最後一班車不得已將手邊沒畫完的圖先暫停,在高鐵上我覺得非常鬱悶,竟然默默哭了起來(我也傻眼),好險我的位置是靠窗位,旁邊也沒人才不至於太糗。我想了很久,決定正視焦慮的原因,而不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。我發現了最大的煩惱是因為自己擁有太多的社交平台。

 

也許是現在人們太過忙碌,也許是太多的方式可以宣揚個人成就,因此當你對生活徬徨的時候,仍然要假裝自己沒有這樣的感覺。翻看所有社群媒體,你會看到他們在今年又去過了幾個國家、完成什麼大案子、10週年友誼派對、快樂的、興奮的、憤怒的消息,卻鮮少見到人們感到憂慮害怕的一面。

這個時代似乎不允許真正的示弱,你可以公開你的煩惱,但大部分都是在本身已經有幾個解決方法的情況下才會讓人知道,就像是從小到大寫作文時,要在開頭寫下自己的困擾,卻一定要在最後點出如何克服的方法,這樣才能拿到好的分數。但現實很多問題可沒那麼容易找到解答,如果我在最後一段寫下「天啊!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啊,超煩的。」我的寫作課可能就要重修。

我們花太多時間關注別人的輝煌,卻選擇忽視自己對生活最真切的不安,可以假裝它不存在,但它真實存在,最後在它一點一滴吞噬你的自信後,連僅僅是跨出一步就能做到的事,也做不到。

 

是否因為我們太過介入別人的生活,最後卻不知道如何過自己的生活?

 

“Present is a gift.” 是我這幾年一直放在心上的一句箴言,來自動畫「功夫熊貓」裡的一句台詞 :

 

"Yesterday is history, tomorrow is a mystery, today is a gift of God, which i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."

「昨日是過往雲煙,明日遙不可測,但今日是上天賜與的禮物,所以才要把握當下。」

 

但漸漸地,這句話彷彿如同一把雙面刃,督促我前進的同時,卻也讓我畫地自限。

我常常會看著別人的生活,想到他們在幾歲就達到了今日的成就,而我更要把握今日努力,但事實是,我根本不可能過著跟別人一樣的人生,他們在20幾歲的際遇和選擇也不會跟我20幾歲時相同,我太介入別人的生活了,導致我的生活一團亂。

結論是:我花了太多時間在關注別人。

等我回過神來,該把握的今日就在瀏覽別人的IG動態和抱怨自己人生不如他人的情況下過了,什麼也沒完成。

焦慮就是這麼產生的,甚至更糟,打亂所有計畫。

 

最後我決定嘗試另一個方法,執行36小時的「Social Media Detox社群媒體戒斷」,直到週三中午以前都不能使用Facebook、Instagram,我刪除了手機上的app,阻斷一切通知,這36小時內,我給自己的精神放了一個假,我不想參與別人分享的成就,也不想知道他們吃了哪幾間美食名店,只花心思關注自己的想法跟工作。意外的是,我竟然覺得好多了,這36小時內我可以專心地畫完幾張圖,還看完了一本書。


短暫地離開與他人的連結,讓我更能花心思在自己的目標上面,也許下一次,我該試試更長的時間。


(結果我還是點出了解決方法,沒有勇氣拋下一句「天啊!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!」,或許你們能試試,再告訴我結果如何。 lol)